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是指治疗停止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阴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出现,乙肝病毒(HBV-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然而,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可能仍然存在,这在感染期水平较高,且显著增加肝细胞癌(HCC)的风险。
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但对HBsAg的清除作用有限。研究表明,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直接抑制病毒抗原产生和免疫调节,可降低HBsAg水平并提高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实现功能性治愈对降低乙肝相关肝癌残余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没有共存肝病或肝硬化的患者。
最新数据显示,92%的肝癌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如何阻止“乙肝—肝硬化—肝癌”的进程,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乙肝临床治愈率有所提高,但部分患者经过48周干扰素治疗后仍无法实现治愈。对此,项目牵头专家谢青教授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sAg下降进入平台期后,暂停干扰素并采用核苷(酸)类药物维持治疗,间歇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可进一步降低HBsAg水平,提高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可能性。基于此,正式发起了“赢领项目”: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经治患者追求临床治愈的研究。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经治患者追求临床治愈的研究(赢领)项目(以下简称“赢领项目”)由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发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于2023年12月在上海启动。全国共23个省份,90家医院报名参与,计划两年内入组患者2016例。
“赢领项目”是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继实施“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萌芽)项目”后发起的又一项针对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机会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干扰素经治患者,通过干扰素单药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逐渐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机会提供循证依据。
赢领项目”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项目,研究对象是既往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并产生良好应答的慢乙肝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性接受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探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单药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乙肝干扰素经治患者实现HBsAg清除相关的疗效和安全性。
• 年龄18-65岁,HBsAg阳性病史≥6个月;
• 既往接受过干扰素治疗且停药时间≥6个月,治疗结束时HBsAg较基线下降≥80%;
• 筛选时HBsAg≤500 IU/mL,且反弹水平不超过基线的50%;
• 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下情况不适合入组:妊娠或哺乳期、计划怀孕者;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急性严重肝损害、失代偿性肝病或严重肾病者等。
成功入组574例,PP人群24周累积HBsAg清除率超40%
2024 年12月28日,赢领项目第三期工作推进会在大理举行,78家项目单位87位肝病领域专家参会,共同探讨赢领项目的研究进展和干扰素经治人群追求临床治愈相关议题,并表彰了2024年对项目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五家项目单位。
赢领项目人群究竟疗效如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桂红莲教授在会上汇报了 赢领项目现阶段成果。赢领项目自启动截止2024年12月25日,一年多以来,共覆盖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启动筛查89家单位,成功入组74家单位,总筛选患者814例,总成功入组574例。项目针对数据完整度较高的11家中心单位的131名受试者的12周、24周HBsAg清除率进行分析,ITT人群24周HBsAg清除率可达到29%,PP人群24周累积HBsAg清除率可达42%。
赢领项目的中期成果展示了干扰素经治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潜力。项目数据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慢乙肝患者的治愈目标带来了更多希望。
APASL 2025丨赢领项目阶段性数据公布
2025年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3月26 - 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在本次APASL 2025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团队进行了口头报告,公布了“赢领项目”1年多的阶段性数据,结果表明既往干扰素治疗获得良好且持久的HBsAg应答、当前基线HBsAg水平较低的慢乙肝患者是PegIFNα-2b再治疗的优势人群,这部分患者经PegIFNα-2b再治疗24周时的HBsAg清除率达40%。
中期分析共纳入来自11个中心的266例患者(A组:n = 223;B组:n = 43)。总体患者平均年龄42.8岁,75.9%为男性。A组和B组在初始干扰素治疗时的平均基线HBsAg水平分别为3395.5 IU/mL和2835.7 IU/mL,至治疗结束时分别降至69.4 IU/mL和227.0 IU/mL,平均降幅分别为95%和90%。启动当前治疗方案时,A组和B组的平均HBsAg水平分别为95.5 IU/mL和167.0 IU/mL,两次治疗间隔时间分别为23.0个月和51.7个月。
在可获得数据的患者中,PegIFNα-2b治疗组在12周和24周时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19.4%和40.0%,而NAs单药组在这两个时间点均为0%。在达到治疗观察点的总人群中,PegIFNα-2b治疗组在12周和24周时的HBsAg清除率分别为13.8%和19.7%,而NAs单药组仍无患者实现HBsAg清除。在达到相应访视点的患者中,两次干扰素治疗间隔时间与HBsAg清除率相关。
既往干扰素治疗获得良好且持久的HBsAg应答、当前基线HBsAg水平较低的慢乙肝患者是PegIFNα-2b再治疗的优势人群,这部分患者经PegIFNα-2b再治疗24周时的HBsAg清除率达40%,因此强烈建议这类患者接受PegIFNα-2b再治疗以实现临床治愈。
Xie Q, Xu CR, Sun XH, et al. 40% of interferon-experienced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chieved HBsAg loss through 24 weeks of peginterferon alpha-2b retreatment: interim analysis from ongoing LEADING Study.APASL2025, Abstract (LB0008).
项目动态
“赢领”项目第五期工作推进会在嘉兴圆满落幕,项目1.5年中期数据发布
APASL2025丨赢领项目阶段性数据:干扰素经治慢乙肝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再治疗24周的HBsAg清除率达40%
乙肝临床治愈“赢领项目”第三期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24周累积HBsAg清除率超40%
新闻晨报丨临床治愈是现阶段慢乙肝治疗理想目标!乙肝临床治愈“赢领项目”覆盖90家医院,哪些人可以参加?
新华社丨乙肝公益研究项目启动 探索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策略